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 >> 行业动态 >> 综合 >> 正文
奶源建设牵动乳业结构转型
发布时间:2013/9/22 10:04:34 点击次数:0

  从2008年至今,中国奶牛进口提速,奶源建设似乎如火如荼。奶源建设究竟提升了多少?大量的资金投入是否能促进中国乳业完成从单纯数量扩张向整体结构优化的关键转型?中国乳业结构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洋奶牛大举入华
  除了坐特种运输轮船的,还有洋奶牛“打飞的”来中国。2008年底和2011年初,分别装运有480头、434头奶牛的飞机,从澳大利亚、新西兰抵达中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
  中国买家凶猛的购买力,是推高全球奶牛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也给饲料和公牛精液的供应造成了市场压力。
  中国奶业协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进口奶牛价格逐年攀升。2010年、2011年、2012年每头奶牛价格分别约为1700美元~2500美元、2200美元~3000美元、2700美元~3200美元。
  从购买到运输,再到奶牛在国内落地进场,每头成本价大约在26000元。如果再加上牧场建设、配套设施等支出,进口奶牛的成本更加不菲。目前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主要包括奶牛良种补贴、奶牛场标准化建设等项目。地方财政还有各种名目的贴息贷款、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乳制品企业大举进口奶牛。
  乳企“减重”之祸
  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也刺激了奶类生产。中国奶牛存栏量呈增长态势。以1990年奶牛存栏为基础,中国用了11年时间,奶牛存栏数到2001年实现了“翻一番”;用了4年时间,到2005年“翻两番”。
  但是,奶牛反而给追求超常发展的企业造成“拖累”。根据当时专家的估算,传统基于自建牧场发展的乳品企业,在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资金占用比例大致为6∶3∶1。但上述三个环节利润比为1∶3.5∶5.5。
  从资产周转率角度,奶牛无疑成为乳品企业最“重”的一项资产。“减重”似乎势在必行。
  要“良种”更要“良法”
  虽然近几年来中国加大了奶源整顿力度,散养奶牛由60%降到40%,但散乱差的局面仍存在。由于自有奶源成本过高,企业实际自有奶源比例仅为30%左右,短期内奶源质量难有根本改变。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对100家乳制品企业的调研显示,企业控股参股牧场年收购牛奶77万吨,占100家乳品企业年收购牛奶的6.2%。自建牧场(小区)年收购生鲜乳162万吨,仅占100家乳品企业年收生鲜乳总量的12.9%。
  这种发展方式直接导致中国奶源建设整体落后市场发展30年。
  在第三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成果称中国奶业已加速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同时,奶源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等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农业部资深乳业分析师陈渝对这种状况表示担忧。他对笔者表示:“社会应该有分工,如果将农民排除在奶业之外,势必酝酿新的危机。”世界多数乳业大国强国都会使奶农和乳制品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良种良产,高质奶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奶源质量提升。陈渝对记者表示:“我不反对适度引进良种,但良种替代不是最主要的方法,强调‘良种’也得注重‘良法’。现代养殖才能有现代奶业。”
  同时,加大优质奶牛进口也并不意味着能提高牛奶质量,美国已经不再单方面强调增加奶牛数量,而是着力于通过提高养殖水平来提高奶牛单产和质量。2012年2月,美国农业部曾发布奶业长期预测称未来10年里美国奶牛存栏将逐渐减少,但奶牛单产将继续提升。
  其实,目前国内奶牛品种大部分是荷斯坦奶牛。但是,即便同样的奶牛品种,饲养水平不同,产奶量差距明显。如果按照精细化管理模式养殖,还能保证奶牛持续几年的高产。在草场建设水平方面国内也还处于较低水平。
  “奶牛养殖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在重视牧场建设的同时,忽略了人才培养。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很多养殖者并不会养殖奶牛,把奶牛当猪养。”陈渝表示。
  中国奶业协会原副理事长王怀宝却说:“养殖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不存在问题。关键是中国人和欧美人消费大不同,我们从小习惯窝头咸菜,别人是牛奶面包。我们是消费决定生产,消费提不上去。”
  目前,中国人均奶类年消费量只有32.4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城乡和地区之间乳品消费不平衡,也预示着中国乳品市场潜力还很大。